華為銷量暴漲109%:聯想對不起,但時代選擇了任正非
2022年第三季度國內PC市場
2022年第三季度國內個人電腦的出貨量可以說讓所有廠商都感到了一股寒意——聯想出貨量499.8萬台,同比下降16.7%;戴爾出貨量153.1萬台,同比下滑21.4%;惠普出貨量123.7萬台,同比下滑17.2%。
相反華為則成為了最大的黑馬,出貨量達到了102.6萬台,同比增長109.9%,以7.8%的市場份額成為國內第五大個人電腦廠商。特別是在對比聯想的大幅下滑后,華為取得這份成績更是難能可貴。
鴻蒙系統
為什麼華為會取得如此大的增長?為什麼排名第一的聯想卻開始大幅度下滑?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研發投入上造成的差距最終引起了質變。作為已經比較成熟的工業化制品,個人電腦已經很久沒有顛覆式的創新。
因此當華為以「萬物互聯」為切入點,并試圖通過鴻蒙系統將包括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家電等一系列產品有機地聯合成一個整體時,這個構思也引起了眾多消費者的興趣。再加上華為一貫堅持在研發上的投入,2021年更是以1427億的研發投入高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這也給了消費者以一種更加正面和具有技術實力的形象。
華為研發投入全球第二
在欣喜于華為取得巨大增長的同時,也不得不對另一個主角聯想發出一聲嘆息。出身于中科院計算所的聯想,其實在起步階段擁有的條件和機會比華為要好得太多。在總工程師倪光南的帶領下更是憑借聯想漢卡、聯想微機在1989年和1992年兩度拿下國內科技類最高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為兩度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彼時的聯想可以說是國內科技產業當之無愧的領導者。除了聯想漢卡和聯想微機之外,在倪光南的主持之下聯想還在程控交換機、主板、打印機等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聯想自研的ASIC芯片更是完美地替代了進口芯片,在上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部分芯片自給自足這一創舉。
華為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
相反那時的任正非則正經歷最困難的時刻,在1993年時由于研發資金不足,銀行又拒絕貸款,因此任正非甚至不得不選擇借高利貸來維持數字交換機的研發。後來回憶這件事的時候,任正非曾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但所幸華為孤注一擲通入研發的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最終也打開了華為進軍通信產業的大門。
聯想
曾經的聯想和華為就像是一個出身世家高高在上的貴公子和一個出身平凡卻無比努力的窮小子。轉折點發生在1995年,面對上市的誘惑,聯想陷入了「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爭論之中,最終提倡「技工貿」的總工程師倪光南被解除了所有職務黯然離開了聯想。
其實如果倪光南離開后聯想依然堅持一定比例的技術研發的話,聯想依然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但遺憾的是不僅僅兩次帶領聯想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倪光南被迫離開,他領導的芯片、板卡等核心技術部門也受到波及。或許是為了減小倪光南的影響,和技術相關的幾個部門也遭受了「冷處理」,曾經在市場上領先的板卡以及ASIC芯片的研發也就此停滯了下來,曾經和華為齊名的程控機業務也被整體放棄。
華為
相反拒絕了上市誘惑的華為不斷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并逐步開始在全球通信領域取得話語權,同時在2004年創立的華為海思也開始正式進軍半導體產業,最終也給我們帶來了可以和高通、蘋果三足鼎立的麒麟系列芯片。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如今隨著華為不斷加大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的攻勢,華為和聯想這兩家昔日在程控機領域上不相伯仲的競爭對手,如今的形勢已經完全逆轉。手握十幾萬專利、年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的華為已經是聯想難以望其項背的對手。
從并駕齊驅到如今天壤之別背后,是時代最終選擇了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