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推演台海沖突,美軍損失2艘核航母,3000多人傷亡

美國著名智庫又開始編劇本了。

近日,美國智庫「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出具了一份長達165頁的報告,對中國大陸收復台灣的行動進行了24局兵棋推演。最後得出結論是,在大多數推演局中, 戰鬥將持續大約3周,美日聯軍最終會大獲全勝,「成功守護台灣島,打退解放軍」,

但是所有參戰方的損失都將極為慘重:

  • 解放軍損失155架作戰飛機和138艘大型艦艇,傷亡1萬餘人,眾多士兵被俘,解放軍兩棲部隊的核心戰力瓦解,海軍(PLAN)全軍覆沒。
  • 美軍損失500-900架飛機(目前一共才有約1300架)、2艘核動力航母、20艘大型水面艦艇,傷亡3200餘人。
  • 日本自衛隊損失100多架飛機、26艘大型艦艇,本土所有美軍基地都遭遇沉重打擊。
  • 「台軍」傷亡3500人,全部26艘水面艦艇被擊沉,台灣島失去電力和基本民生運轉。
  • 美國的全球霸權至此終結,將長期「閉關鎖國」,俄羅斯和伊朗等反美國家趁機在全球「造反」。

然而,這麼一份「看起來」公正客觀的兵棋推演, 細看下來,卻完全不貼譜

,熊姐甚至懷疑,這是民進黨當局花了大價錢「定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1. 美軍慘勝需要同時具備4個基本前提條件

分別是

①「台軍」 必須堅守陣地,有能力「阻敵上岸」,然後在解放軍後勤力量減弱的情況下進行有力反擊;

②華盛頓必須在戰鬥開始前賣給台灣更多武器,因為中國大陸可以孤立台灣島數周至數月,美國不能在戰鬥打響後再輸送武器;

③美國必須在解放軍行動開始的同時,利用日本的美軍基地攻擊解放軍;

④美軍必須配備大量空射遠程反艦導彈,從中國防區之外快速、大規模打擊中國艦隊。

(駐日美軍基地和日本自衛隊都要發揮大作用)

CSIS認為, 只有同時具備這4個條件,美國才能做到後面的慘勝

。但只要對美國和美軍的現狀有些了解的人,應該都會明白,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美國「對台軍售」的主要目的是「賣破爛」,日本也只是想要一個「正常國家化」的藉口而非真的要主動參戰,美軍更是沒有預算加購更多遠程反艦導彈。

2.過程充滿了似是而非的「瞎編」

比如,對解放軍兩棲登陸作戰的評估是基於對諾曼底、沖繩和福克蘭群島的分析,這顯然沒有說服力。

還有,CSIS承認,他們並沒有中國鷹擊-12反艦巡航導彈對抗伯克級驅逐艦的真實數據,主要是根據「沙漠風暴」行動中的導彈襲擊情況進行的評估,得出的結論是:15%的反艦導彈會發射失敗或出現其他故障,10%的反艦導彈將出現終端制導故障,8.7%的反艦巡航導彈會誤射民用目標。也就是說, 超過30%的解放軍反艦導彈將失效。

(鷹擊-12反艦導彈)

同時,美國的攔截彈卻會產生奇效:每發攔截彈都有70%的機會擊中導彈,而美國會向每一發反艦導彈發射兩發攔截彈,因此至少有一發攔截彈攔截成功的可能性為91%;末端攔截武器和電子戰將具有70%的效果。

(美軍導彈是「神器」)

最可笑的是,在CSIS的假想中, 由於戰區參謀部沒有火箭軍副指揮官,解放軍政委可能會選擇扣留部分東風-26

,不將它們投入實戰,只是作為威懾力量。除了「強行降智」,恐怕沒有其他理由來解釋CSIS的這種假想了。

(東風-26蓄勢待發)

3. 結果也是「強行紙面獲勝」

比如,報告稱, 美軍的2艘核動力航母將「沉在太平洋海底」,而一艘航母上大約需要配備5000名士兵。

結果,報告計算稱美軍會傷亡3200餘人,明顯沒有將這兩艘航母上的1萬餘名士兵算進去。

還有,報告中的「美國制勝的法寶——空射遠程反艦導彈」可以發揮作用的前提是,

到了第21天,解放軍火箭軍的導彈已經耗盡,沒有反擊餘力

。美國也可以選擇避免直接軍事對抗,

轉而對中國進行封鎖

,從而通過「長期痛苦」迫使中國大陸放棄行動。

不知道CSIS是不是對「全球最大工業國」有什麼誤解,如果美國真的可以這樣輕鬆封鎖中國,那特朗普還打什麼貿易戰呢?

(美軍雙航母編隊)

總之,這份報告對於我們了解美國智庫的思維模式還是相當有意義的,但如果美方真的按照報告的說法進行決策,恐怕要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