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亡中國寒?不!比西方圍堵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妄自菲薄

多年以來,中文互聯網上一直盛行着一種論調,中俄之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更確切地說,在這樣一種中俄唇齒相依的語境下,俄羅斯擔任了「唇」的角色,而中國則扮演了「齒」。

這種論調認為,在中俄友好的近些年間,俄羅斯承擔了絕大多數來自美國和北約的壓力,從而使得我國能夠安心發展經濟。一旦俄羅斯頂不住壓力倒下,緊接着倒霉的就會是我國。

筆者不這樣認為。

首先,「唇亡齒寒」這個比喻就不是很貼切。「唇亡齒寒」講得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是春秋時期,晉國假道於虞以伐虢的故事。那時的晉國,是中原大國,虞和虢是它南邊的兩個小國。晉國略施小計,先借道虞滅掉了虢,又在回來的路上順道滅了虞。

中美俄作為「上三常」,本身軍事實力就是地球上的前三名,又都擁有核武器這樣的終極威懾手段。

這三家互相之間,至少在軍事上,就不存在誰滅了誰的問題,把任何一家逼急了,大不了魚死網破,地球重開,誰也別想落着好處。

將中俄關係比喻成「唇亡齒寒」, 看似是在說兩家的關係比較密切,實際上過分誇大了美國對中俄的戰略優勢,

本質上是一種妄自菲薄的行為。仿佛中國離了俄羅斯,就無法獨自直面美國的壓力一樣。

試問,美國以舉國之力,四年時間,聯合諸多盟友,層層加碼封禁,尚且沒有把華為一家公司打倒,遑論中國乎?

退一萬步講,即使非說中俄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也是中國庇護了俄羅斯,是俄羅斯的「唇」。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捋捋看。

在中亞,俄羅斯真正意義上的應許之地,是中國利用自己的軍事經濟影響力,

幫助俄羅斯穩定了中亞的地緣格局。這才使得這片區域抵擋住了西方和土耳其的滲透,使之沒有成為第二個烏克蘭,保證了俄羅斯後院的穩固。

即使在歐美制裁的壓力下,我國依舊購買了大量俄羅斯的能源, 正是有了源源不斷的外匯作為補充,俄羅斯國內畸形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沒有崩盤。

最近十年來,是我國在亞太地區頂住了美國巨大的壓力,逼迫美國在其他地區戰略收縮,留下了權力真空,這才給了俄羅斯四處出兵,維持軍事強硬姿態的底氣。

不要輕易看扁了自己的祖國,妄自菲薄的危害,往往比狂妄自大要大得多。

如果非要說俄羅斯對中國的幫助,那也只能軍事上幫我國分擔了部分來自北約的壓力。然而,和俄羅斯基本無關的貿易戰,中國卻完全靠自己抵抗住了美國的壓力。

不能說占了美國多大的便宜,至少也是不落下風。

怎麼看貿易戰的勝負呢?方法很簡單,看資本流向。資本的嗅覺永遠是最敏銳的,資本沒有國界,它會迅速拋棄失敗國家,永遠選擇最有潛力,最能讓它升值的國家。

然而,在中美關係如此緊張,美國政府要求資本回國投資的大背景下,外資企業卻並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

正相反,前段時間,來自德國的化工巨頭巴斯夫還高調宣布要在中國湛江投資100億歐元建廠。

資本的走向代表了資本的態度,四年的貿易戰,資本卻依然選擇留在中國,這讓美國通過貿易戰打壓中國,促進資本回流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為什麼資本會選擇中國? 中國的優勢是供應鏈、安全和增長。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依然竭盡全力保障供應鏈和市場的平穩運行,這種恐怖的組織調動能力正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

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雖然中國的人力成本要遠高於印度和越南,但中國產業鏈集群下高效調度所形成的較低的供應鏈成本攤平了相對較高的人力成本。

第二個優勢是安全。

美國制裁華為,印度制裁小米,這些行為短期看似獲得了收益,其實長期來看得不償失。因為它所付出的代價是損害了自己的長期信譽,給了資本不安全感。

今天你美國印度能打擊中資,明天就能打擊來自其他國家的資本。而中國政府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在相當程度上克制住了打壓外資的衝動。

要知道,打壓外國資本是很簡單的事情,只需要在一張A4上蓋上紅章,也能在短期內獲得政治聲譽,但這樣一來想再獲得資本的信任就很難了。屬於對政治家本身有利而無益於國家的事情。

難能可貴的是, 我國政府能夠頂住國內民粹的壓力,不作出打壓外資的決定。

當美國制裁華為時,咱們中國並沒有選擇對等反制蘋果,這並不是所謂的「懦弱」,實際上,制裁一家在中國境內有業務的跨國公司再容易不過了,但這卻不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

美國右翼政客、反華公司是敵人,蘋果卻不是。 毛主席曾

說過,搞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很顯然,我國政府 將這

個問題看得很透徹。

最後一個優勢就是增長。

資本之所以選擇中國,無疑是看中了中國的增長潛力。這一點,資本比很多人看得更清楚,貿易戰非但打不死中國,還會使中國的供應鏈變得更強大完備。

所以,在貿易戰的陰影下, 資本非但沒有像美國希望的那樣遠離中國,反而在加快腳步投資中國。

您看,只要人民內部保持團結,沒有什麼能難倒中國人。倘若非要說唇齒相依,那能擔得起「唇」這個角色的,也只有支持祖國的人民群眾。 中國完全有直面任何挑戰的能力。

「俄亡中寒」的論調,在事實上就是矮化了中國,本質上則是缺乏自信的體現,彷佛我們的存在靠得是別人的所謂「庇佑和施捨」。

是這樣嗎?很顯然不是。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二戰後,中國能

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一路發展成為西方國家眼中最大的威脅, 所依靠的,從來只有我們自己。

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過程其實是 一種「異類」。我

們既不欺凌弱小,也不畏懼強權。

在我國的發展史中,沒有西方國家原始積累時期,每一個毛孔都滲透出骯髒的欺詐與掠奪,能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成果,靠的全都是自己雙手一點點的奮鬥。

發展起來靠自己,保護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靠的也是自己,

任何將希望寄予他國的行為都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對國家和人民的不負責。

從5G到棉花到芯片,從企業到個人到高校,除了沒有採取軍事手段,美國採取了一切能採取的方法,極竟打壓之能事。

在美國國內,把中國視為最大敵人已經是驢象兩黨為數不多的共識。 這種共識,不僅跨越了黨派之爭,甚至可以無視美國的國家利益。

在美國當前的政治環境中,無論你是哪個政黨,代表着何種政治傾向,想上位首先要「反華」。

只有「反華」,才有選票,才有支持率。哪怕國家利益會因此收到損失,哪怕「反華」的口號落到實處時顯得那麼盲動、不理智、不符合美國長遠利益,為了眼前的選票和政治利益,美國的精英政客依然會義無反顧地那麼做。

這一點,在過去的很多年中已經多次得到證實,無關乎在任上的美國總統是特朗普還是拜 登,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

所以,直面美國最大壓力的,一直都是我們自己。全面的軍事衝突我們不願意,美國也沒有這個膽子挑起。而四年的貿易戰,我國經濟承壓大,不好過,美國又好到哪裡去?

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 一直以來,敢於正面向美國霸權說「不」的就是我們自己。

雖然我國不主動挑戰美國的合理利益,但假如美國主動挑戰我國的合理利益,我們一定反擊。美國如果挑戰我國的核心利益,我國一定強烈反擊。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既然中國已經坐在了棋盤對面,就不僅要有這份資格和實力,更要有直面挑戰的勇氣和底氣。

無需聽信西方媒體所宣揚的扯什麼俄羅斯的「虎皮」作幌子,今天我就坐在你對面,你看我幾分像從前?

無論是用「唇亡齒寒」來矮化自己,還是用日本等這些失敗國家的案例來論證美國不可戰勝,本質上都是一種綏靖行為。

「妄自菲薄」不會獲得對手的憐憫,而中國更不是英國也不是日本。

中國只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