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是否緩解與立陶宛的爭端?解鈴還須系鈴人
隨着中國防疫政策的放鬆,各省商務代表團紛紛赴歐洲「搶訂單」。由於美歐關係日趨緊張,中歐經貿和投資合作掀起新高潮。面對中歐合作全面升溫,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緊張關係是否緩解的問題,成為外媒高度關注的焦點。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談及有關「中國是否嘗試緩解與立陶宛緊張關係」的問題。據《新京報》報道,傅聰大使表示,對中方而言,中國與立陶宛的爭端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因為這涉及到「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堅決反對。所以,傅聰大使提醒外媒記者:相信你應該清楚其中的敏感之處。
外媒記者之所以會提及上述問題,是因為幾天前傅聰大使在出席中歐企業家對話活動時,有立陶宛企業的代表在場。所以,外媒記者對「中方是否會因中歐關係回暖,對立陶宛企業傳遞什麼信息」的問題非常感興趣。對此,傅聰大使指出:問題很容易解決,立方只要把代表處的名稱改了,一切就都可以恢復正常。
眾所周知,立陶宛允許台當局在其境內設立所謂「台灣辦事處」,並多次派遣政府高官夥同美國政客竄訪台灣,瘋狂挑釁中國外交底線。另外,立陶宛還受美國的蠱惑,退出中國與中東歐經濟合作機制,企圖鼓動他國與中國經濟脫鈎。立陶宛充當美國反華炮灰的下場,招致中方嚴厲反制。
時至今日,中立之間的外交關係幾乎處於停擺狀態,該國對華輸出商品渠道幾乎完全中斷。與此同時,當地媒體聲稱,立陶宛的經銷商無法從中國買到必需的商品,不得不花上數倍的價錢從其他歐洲國家轉購。顯然,中立外交和經貿關係停擺,給該國超過20%的通脹率做出了不小「貢獻」。
俄烏衝突爆發後,作為美國反俄急先鋒的立陶宛當局,遭到來自俄羅斯在能源和其他商品貿易領域上的懲罰。現如今,立陶宛通脹率雄踞歐洲榜首,經濟和民生受到的巨大影響,令該國不得不在對烏軍援方面「舉手投降」,直言財政負擔過重,無法對烏克蘭提供任何資金和武器的支持。
近段時間以來,立陶宛政府官員不斷向中方釋放「和解」信號,希望恢復與中方在外交和經貿等領域上的聯繫。但因為它們缺乏最基本的誠意,並沒有得到中方的回應。此次立陶宛企業參加中歐企業家對話會,顯然就是試圖從中找到恢復與中方合作的機會。
為此。外媒記者似乎有意為立陶宛企業「求情」,在向傅聰大使提問時表示,「如果說立方更改台代表處名稱,中方是否允許其商品對華出口」?傅聰大使在回應時反問稱,「中方從來沒有禁止過立陶宛商品對華出口,但如果中國老百姓不願意購買他們的產品,這又能怪誰呢」?
事實上,立陶宛商品對華出口受阻、或者說無法從中國進口到必須商品,並非中方從政府層面對其實施所謂「制裁」,而是中國老百姓和企業自發抵制該國產品,就像當初因薩德風波抵制韓貨一樣。按照傅聰大使的說法就是,「中方從未給立陶宛對華貿易設置什麼障礙,但中國老百姓愛國,當國家尊嚴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懲罰有關外國企業」。
有外媒聲稱,中國企業曾告知歐洲的合作夥伴,不要與立陶宛企業進行合作,否則任何存在立陶宛零部件的產品,都有可能會被踢出中國市場。不管這種消息是真是假,但立陶宛企業和經濟因此遭受重創,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維爾紐斯的那幫政客是美國利益的「代言人」。他們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並非基於本國企業和民眾的利益考慮,而是將美國利益凌駕於本國利益之上。所以,儘管立陶宛的企業和老百姓都希望當局改善對華關係,恢復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但當局卻受制於美國,其對華政策一直都在跟本國利益背道而馳。
所以說,立陶宛企業參加中歐合作對話會議,希望從中歐合作大潮中尋找機會。解鈴還須繫鈴人。立陶宛政府如果執迷不悟,只會淪為中歐經貿合作浪潮中的「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