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傳來喜訊,殲20新型號現身?機身結構變化明顯

新年要到了,國產五代機殲-20似乎也有了新動靜。近期,成都傳來喜訊, 互聯網上流傳的照片,顯示疑似新構型的殲-20已經出現,和之前的型號相比,機身結構變化明顯。

(網上流傳疑似新機型圖片,明顯不同於早期型號)

雖然相關畫面並不算清晰,但也大致可以看出,新出現的殲-20疑似在座艙方案上進行了改進,這和雙座版殲-20是不一樣的。事實上, 新的殲-20調整了座艙後方的機背曲線,這種調整看起來有點像殲-35,顯然是新技術的應用。

就在前不久,我們的國寶級專家、國產航發泰斗劉大響院士,剛剛就WS-15發動機的發展做出了暗示, 從劉大響院士的表態,可以看出我國已經研發出新一代動力系統,並且已經完成了首飛,未來測試之後,就可以裝備殲-20戰鬥機。

(劉大響院士在發言)

劉大響院士話音剛落,殲-20就有新畫面出現。也許正如軍迷所期待的,殲-20即將再次迎來新一次「更新換代」了。

其實如果計算時間的話,殲-20首飛至今也有11年的時間了,對於一款高度注重技術水平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而言,10多年的時間,確實需要有持續的升級,才能確保技術上處於領先水平。

殲-20的發展,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期殲-20用的還是俄制AL-31發動機,後面我們逐步攻克發動機技術,殲-20才最終改為使用「中國心」。港媒報道顯示,過去10年時間,中國為了研發頂級航空發動機,投入資金已經達到上千億,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耗費確實不菲。

(珠海航展現場亮相的殲-20戰機群)

港媒報道同時顯示,中國目前已經建設了世界級的脈動生產線,這種更加先進的生產流程技術,能夠提升殲-20量產的速度。殲-20是從2017年正式列裝的,如今已經服役多年,量產是必然的事情。外媒推測成飛的產能,認為殲-20的生產數量應該已經達到了200架。

可見, 殲-20一方面有技術,另一方面也有生產規模。

再加上已經解決了發動機問題,因此在前代機型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技術升級,實際上是正常的一種流程。

而且,我們常說武器研發要以實踐為導向,殲-20發展初期的一些經驗,現在已經需要與時俱進了。飛行員駕駛過程中的感受,以及戰機的使用效果、參數等,在反饋之後,都可以成為進一步升級的參考依據。

當然,這也是航空工業實力的一種體現,只有實力足夠,才能不斷改進。美國在數年以前就希望生產第4批次的F-35戰機,然而時至今日,F-35的更新換代也還是阻力重重。

所以新型殲-20的出現,不僅標誌着這款國產五代機的技術提升,而且也意味着我國航空工業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