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忌憚,讓俄羅斯人心意難平:爲什麽是中國而不是我們

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遭到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全方位制裁。令外界匪夷所思的是,美歐國家因制裁俄羅斯而承受巨大的經濟代價,但還是忍住傷痛挑釁中國。這不是他們賤骨頭吃飽了撐着沒事幹,而是中國的崛起讓它們感到深深的恐懼和忌憚,因而不得不冒着兩線作戰的危險,在對付俄羅斯的同時,還將挑釁的矛頭指向中國。

據《環球時報》報道,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日前刊登文章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俄羅斯人」?文章指出,看看中國經濟,會讓人感到嫉妒。幾十年前,他們還是農業國家,近10億人都在過着窮日子被看作是強盛蘇聯的「小老弟」。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強國,在全球市場上擠走了其他對手——從玩具、服裝到汽車和電腦。

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這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加上有一個務實的有為政府。中國與蘇聯/俄羅斯一樣,都是受西方重點打壓的國家。可在相同的壓力下,中國與蘇聯/俄羅斯卻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就敞開國門迎八方來客。中國龐大的市場,諸多未開發的領域,吸引着來自日本、韓國、東南亞和美歐國家的企業紛紛湧入中國市場。中國這個活力四射的新興市場,給這些外企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西方先進技術和完善的管理經驗,成為中國經濟和產業崛起的奠基石。

在這短短的數十年間,中國從代工、模仿到自主創新,走出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經濟和技術經濟的發展道路。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馬斯洛夫指出:很多中國企業從生產西方產品起步,按照許可證的規定,一絲不苟,這給了他們通過實踐而非理論來觀察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中國很快就意識到,僅僅生產,或者仿製他國的產品沒有多大的意義。馬斯洛夫解釋稱,「中國人的口號是市場換技術」。也就是說,用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利潤,吸引發達國家到中國投資建廠,前提條件就是「需要為中國培訓人才,並把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中國」。結果,馬斯洛夫說:中國人不但獲得了新技術,並且完善了它。

這就是中國在工業技術領域上得以「趕超美國」、並逐步將其國際競爭對手擠出市場的「法寶」。《共青團真理報》文章的總結是這樣說的:重點在於中國人採取的戰略,他們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優勢,並將國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說實在的,俄羅斯也需要這麼做。

顯然,這場俄烏戰爭似乎把一些俄羅斯人給打醒了,西方的全面制裁讓他們感到俄羅斯在經濟和產業方面的局限性。另外,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或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用發愁沒錢花。不過,長期靠單一產業來維持國家經濟增長,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舉措。就連沙特和阿聯酋這樣的土豪國,現在都在嘗試着產業轉型,以擺脫其經濟對單一收入的依賴。

隨着全球各國能源轉型戰略的推進,化石燃料對世界工業的重要性正在不斷降低。對俄羅斯而言,產業轉型已迫在眉睫。他們認為,俄羅斯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放下身段向中國學習。《共青團真理報》表示,中國的經驗可以幫助俄羅斯。很簡單,給經營活動提供更大的自由,掃除官僚主義障礙,鼓勵各種發明和創新,保護企業利益。

中國的成功難以複製,拿中國的經驗去改變俄羅斯工業體系,說得容易做着難。畢竟,中國的國情和俄羅斯的國情本身就是兩碼事。將中國成功的經驗放到俄羅斯的管理體制下面,極有可能會因為水土不服而無法體現其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