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965万令吉造桥,还没剪彩桥就已经倒塌!

084B8BA0-E087-4924-90EF-9872790B365B.jpeg

2021年12月21日,位于越南南部金瓯省的一座大桥突然垮塌,幸好没有人伤亡,因为大桥尚未完工,正在安装桥面栏杆。

原本打算在农历新年前剪彩投入使用的,这下可好,还没动剪刀,桥就断成了几截。

据金瓯省交通建设管理部门数据,这座横跨Cai Doi Vam河的桥全长286米,总投资707.6亿越南盾,其中当地政府拨款540亿盾(约合965万令吉),所以有朋友说此桥总造价540亿其实不对,它应该是707.6亿越南盾,约合1290万令吉 。

这座桥2019年开建,计划2022年初开通,不曾想还没通车就垮掉了。

91966FC6-AB3A-4213-83CC-0D52C783E0B1.jpeg

越南大桥垮塌瞬间

桥梁没通车,上边啥都没有,看起来桥墩也挺结实,为什么好好地就垮塌了呢?

有人说不到1000多万修这么长一座桥,太便宜了,看着就像是豆腐渣工程。从大桥垮塌后的现场照片看,钢箱梁是从桥墩上整体塌落的,但钢箱梁的塌落是结果而非原因,原因在于——河中间的一个桥墩直直地杵进了河里!

7号桥墩快速下沉

我们平时看到各种桥墩,它的设计包含了许多巧妙的力学原理,桥梁设计师既要让桥墩能承受一定的载荷重量,又要使桥墩自身足够轻盈,一方面减轻对地基的压力,同时也要兼顾建设预算,可以说修路架桥本身是一项妥协的艺术。

大桥结构简图

桥墩能承载多大重量,并不只取决于桥墩有多粗多大,它更多体现在河床底下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基脚、基台和桩基。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桥梁的基础不扎实,垮塌是早晚的事。

如果桥下的河床足够结实,桥墩的底座就可以相对简单,我们只需要将一个混凝土基脚(承台)浇筑在坚硬的河床岩石上,就足以支撑桥墩不下沉或者发生移动,因为桥墩上方的压力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基脚压强变小,河床不易变形。

但大多数河流底下填充了厚厚的淤泥,这时就不能简单浇筑一个基脚了事,它底下是软的,我们需要另外打几根桩,让桩基深入到河床底部的硬土层或岩石里,再在桩基上面浇筑基台,将桩基约束在一起,这样桥墩才能稳固。

桥墩底下桩基要打得很深

桩基的深度有讲究,你打深了浪费钱,打浅了就像是在豆腐里插筷子,没屁用。在桥梁设计之前,需要先在相关区域搞地质勘探,用钻机先往地底下钻,看看到底打多深才能触到岩石层,或者有多厚的硬土来固定桩基。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地质数据,桥梁设计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桥墩,建筑方才能根据设计图纸往下打桩。

桥墩下方地质不稳定

假如先期搞地质勘探的人不负责任,钻到5米碰到石头便不再往下钻了,在勘探报告里写上“岩层深度5米”,设计方就会按5米来设计桥墩承台,施工方挖到5米深就浇水泥。看起来一切都好,却在不知不觉间埋下隐患——5米处的石头可能不实。

东南亚许多地方都存在一下暗河或溶洞,溶洞顶部的确覆盖着一层岩石,但它的底下却是空的。

东南亚多地下溶洞和暗河

当一个桥墩刚好位于一条暗河薄薄的顶部,就注定了大桥悲剧的命运——脆弱的石灰岩无法承受桥梁巨大的压力,岩石会发生破裂,导致桥墩下沉。

12月20日傍晚,越南这座桥上的工人发现桥面T7柱位置出现水平裂缝;21日早上8点半,T7柱下沉3.2厘米;从9点半开始,桥墩每分钟下沉10厘米;11点45分,T7柱下沉了6.3米,最终完全没入水中。

7号桥墩下沉是塌桥主因

当T7柱开始下沉时,它两侧钢梁的重力会越来越集中到T7的桥墩头上,这使7号桥墩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但钢梁的长度是固定的,T7柱与两侧桥墩墩头的距离拉大,7号梁在6号柱上挂不住,于是轰然滑落在河面上。

垮塌的桥梁

实际上越南在建桥梁垮塌的事故并非仅此一起,类似的事情此前时有发生。2007年9月,越南南部一座叫Cao Tho的大桥发生坍塌,造成现场52名工人丢命、140人受伤。

事后调查表明,是“最近的大雨软化了桥基”,导致桥墩下沉,上方箱梁塌落。事发后,日本的桥梁承包公司高管飞到越南,在发布会上鞠躬道歉,称“这种不幸的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很难预测”。

2007年越南塌桥事故

修路架桥是百年大计,不管投资多少都马虎不得。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但到了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小小的失误往往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酿成重大灾难。

延伸阅读:

马来西亚人还不知道,马来西亚有个“越南岛”

1CD035DB-8C8D-4CD0-8E95-AB44AB68AAAC.jpeg

马来西亚的登嘉楼州的外海,有不少好玩的岛屿,拍摄《夏日的么么茶》的乐浪岛,还有老外喜欢的停泊岛,都已经名声在外人山人海。

这次我去比农岛,过去不对外开放,交通很不发达,但近年来,当地也已经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甚至还设计了水下画廊,相对完好的珊瑚礁和能见度极高的水域,成了潜水爱好者的宠儿。

在码头包了船,让马来船夫送我们到比农岛,半小时后就是碧海蓝天。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珊瑚间悠游,蔚蓝的海潮唤醒了沙滩的洁白,一切都仿佛在天堂里的模样。

然而我们眼中的天堂,在一些人心里曾经是地狱,日夜想离开,永不回来。

F93439DD-E793-41DD-8051-370772DBC4CD.jpeg

眼前的比农岛看似和登嘉楼外海的诸多岛屿没什么差别,但却有极具传奇的命运。

1975年越战结束后,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因为恐惧新的政权而乘船离开越南,漂泊海上,寻找收留地。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估计当时约有20万至40万的难民si于海上。

88196CB6-D97B-40C9-A219-680F232191BC.jpeg

基于人道原因,抵达马来西亚东海岸的越南难民陆续被安排住在比农岛上,最早抵达的难民不少还是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

1978年比农岛设了难民营,抵达此处的人不断增加,最高峰高达25万。

他们砍伐岛上的树木搭建木屋,当时的卫生条件不足,粮食和饮用水短缺,医疗设备简陋,不少人患上了传染病。

532AB407-94D3-4BBF-B3FC-4DEFAD33CB03.jpeg

在恶劣的环境下,难民靠着简单的物资,在比农岛开始了新生活,并耐心等待第三国如美国、法国或澳大利亚的收留。

1991年难民营关闭,比农岛被列为受保护的海岛,岛上并没有发展餐厅或度假村,因此游客无法过夜,也保留了比农岛的原始风貌。

1736F5BB-CD6E-4588-99C0-21C90764911D.jpeg

登上岛屿后,走几步路就能看见坍塌和荒芜,人住过的村子被连根拔起,留下的残瓦和断梁,任由生命力极强的热带植物紧紧包裹起来。

唯有东西方的神明似乎毫发无损,由神龛前的香烛和水果来推测,几天前应该有人来过。

530D0FF1-4436-47FD-89F2-7E7646955712.jpeg

想起之前船夫问我们是不是越南人,这座岛经常会迎来越南游客,大多是表情肃穆的中年人,来此缅怀不堪回首的岁月。

岛上的菩萨(如图)和圣母玛利亚,都有慈悲的面容,都朝着海的方向,那茫茫大海中应该有能抵达的容身陆地。人在绝地逆境时,只能寄望神迹,祈求怜悯。

11C96434-6E71-411A-AA62-BC6E19C98F3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