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在海上「熱發射」,14顆衛星鼠標壹按就升空
據環球網報道—— 12月9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火箭捷龍三號,已經在黃海水域成功實現了海上熱發射,並以一箭14星的方式,將14顆衛星打包送入太空。
此次發射任務,至少有3項國產黑科技值得一看——
第一, 這是捷龍三號的第一次發射——
捷龍三號是中國在長征十一號火箭的基礎上打造的新型火箭,這種火箭的特點就是兼顧商業化、技術經濟一體化,要求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儘可能發射更多的低軌衛星,這一次捷龍三號首次發射,就實現了一箭14星,這已經充分論證了捷龍三號的存在意義。
(發射現場)
第二, 此次發射,前所未有地採用熱發射,而且是在海上進行的。
一般來講,火箭都是陸上發射的,但是捷龍三號使用海上發射,這就填補了海上發射這一塊的空白。而火箭的發射又有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冷發射是指火箭先被彈射到空中,然後再點火發射,這是為了儘量保護好發射平台,不過就會約束火箭的載荷水平。 熱發射則是直接點火,能夠保證載荷。
之前的火箭發射一般都是陸地熱、冷發射,海上則是冷發射——而這一次捷龍三號就是海上熱發射,同時還通過框式導向海上熱發射方案,克服了穩定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可以說是創新性的成就。
(捷龍三號)
第三, 捷龍三號實現了技術的集成和操作便利化。
以往發射火箭需要相對複雜的測發設備,操作流程較為複雜。而捷龍三號走的是簡約風格——這套火箭發射系統沒有太多額外的裝備, 控制火箭發射的僅僅是一台筆記本電腦,只要工作人員按照發射指令點擊鼠標,火箭就這樣一飛沖天了。
(捷龍三號)
現在捷龍三號已經能夠實現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1.5噸載荷的能力,未來使用國產500噸級固體發動機的捷龍四號火箭,同等條件運載能力還可以提升到2.5噸。從捷龍三號的表現,可以看出我國不僅實現了在海上發射火箭,而且還可以高效地進行熱發射,技術的組合無疑創造了更大的成就。
而在捷龍三號發射之前,國產固體運載火箭快舟十一號,也已經執行了一次發射任務,這一次發射是為了將行雲交通VDES試驗衛星送往太空執行任務。
相比較捷龍三號,快舟十一號是陸上發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快舟十一號是車載的火箭方案,實際上是一種快速的發射手段,其意義是在有急迫需要時,可以迅速裝配衛星
,並利用火箭直接送入太空。快舟火箭經歷23次的發射,目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快舟十一號在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也已經達到1噸左右,這一載荷能力已經能夠滿足很多發射任務的要求。
(國產火箭發動機)
可見,中國在傳統火箭發射方案的基礎上,已經發展出多樣化的火箭發射方案,既有陸地車載,又有海上發射,而且還針對不同需要,開發出不同的發射技術——實際上這是一個火箭技術的完善過程,有助於確立多元化的火箭發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