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美芯迎來至暗時刻,華為等廠商不再回頭

美芯曾是全球廠商最常用的芯片,但從芯片規則修改那一顆開始,美芯就開始沒落了。

芯片規則修改后,各大廠商就開始降低對美芯的使用率,華為全面采用麒麟芯片,小米OV等加速采用國產芯片,并自研芯片。

國內其它廠商也加速自研芯片,并涌現出一大批芯片企業,推動國內芯片產業發展。

要知道,芯片規則修改后,高通就多次向國內廠商示好,英特爾、英偉達、AMD等廠商紛紛申請并拿到許可,目的就是向國內廠商出貨。

結果卻是,高通損失了超80億美元的市場,不得不重新進入伺服器芯片市場;AMD因為芯片銷量不及預期,市值一夜損失千億;英偉達凈利潤更是暴跌七成。

即便是PC芯片巨頭英特爾,第三季度營收153.38億美元,同比下跌20.08%;凈利潤則僅錄得10.19億美元,同比暴跌85%。

英特爾還要求員工停薪休假,并計劃到2025年削減10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

對此,就有外媒表示美芯迎來至暗時刻,華為等廠商不再回頭,并給出了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國內廠商基本上都在加速自研芯片,還是基于開源架構RISC-V研發芯片,目的就是在芯片方面全面突破。

據悉,華為已經基于開源架構RISC-V研發了電視芯片,并鼓勵海思人全面突破;阿里、中科院等都推出了基于RISC-V架構研發的開源架構技術。

台積電方面都表示,工程師已經無法詳細評估幾家中企的芯片算力。可見,在芯片研發設計方面,國內廠商的突破速度是很快的。

當然,在芯片制造方面,國內廠商也在加速突破,90nm光刻機已經取得突破,國產CPU和5G芯片也取得了突破,14nm先進工藝也取得了規模量產。

余承東也公開表示,3、5年內必然會有非美技術的芯片產業鏈出現。

其次,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

過去幾年,芯片產業快速發展,是因為PC、手機等紅利,但手機、PC銷量都在下滑,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速國內廠商降低對美芯的依賴。

另外,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趨勢,國內手機廠商基本上都開始轉向汽車領域。

要知道,汽車行業是比智慧型手機更大的行業,華為事件在前,國內廠商自然汽車芯片方面更加小心,必然會加速國產化。

更何況,汽車采用的芯片往往都是28nm或者14nm等制程的芯片,國內完全可以量產,并在不斷擴大產能,自然是進一步降低對美芯的依賴。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國內廠商進口芯片數量超600億顆,同比下滑超13.2%,這再次證明國內廠商在降低對進口芯片的依賴。

最后,新技術芯片不斷出現。

硅芯片技術方面,想繞開美技術比較難,但光電芯片、量子芯片可以完全繞開美技術,華為已經在光電芯片保持領先優勢,并公布了多個量子芯片專利。

另外,歐盟也投資超430億歐元到芯片領域,發展自主芯片制造技術,計劃到2030年實現全球20%的芯片在歐生產制造。

荷蘭更是投資11億歐元到光電芯片領域,就希望在下一代芯片方面保持自主。

總結一下就是,國內廠商降低對美芯的依賴,并加速芯片制造技術發展,再加上,新技術不斷出現,對美芯的依賴還會持續降低,所以外媒才說美芯迎來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