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傳來好消息,美韓壟斷被打破,外媒:打壓華為的副作用

在華為被「卡脖」后,越來越多的中企開始奮發圖強,目的只有一個,建立100%純國產的芯片供應鏈,實現芯片的自給自足。隨著中企的不斷加碼以科技研發投入的增加,國產芯片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進步。近日,「中國芯」傳來了好消息。

眾所周知,在存儲芯片市場,美韓企業起步比較早,技術優勢明顯,早早的掌握了市場的話語權。以美光、SK海力士以及三星等為代表,拿下了整個存儲芯片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

近日,根據Techlnsights透露,長江存儲發布的首款200層以上3D NAND閃存芯片,在技術上已經超越了三星、美光以及SK海力士。

其實,在iPhone14系列發布后,就曾有消息傳出,iPhone14系列國行版有望使用長江存儲的NAND芯片,長江存儲也有機會進入「果鏈」。但迫于老美的壓力,蘋果還是無奈表態——暫時沒計劃。但值得肯定的是,長江存儲的技術實力是在線的。

最早發布200層以上3D NAND閃存的是美光,后來SK海力士以及三星也陸續推出了200層以上3D NAND閃存芯片。但在美韓企業的產品還沒有在零售市場露面之際,長江存儲搶先一步,拔得頭籌。外媒也沒有吝嗇對長江存儲的夸獎,直言——「長江存儲正在快速逼近世界巨頭」。

不可否認,長江存儲是閃存芯片領域的新人,和世界巨頭之間還存在差距,但長江存儲的優勢也很明顯。利用Xtacking技術,長江存儲能夠縮短芯片開發時間,并且實現更大的存儲空間。根據官方數據,其開發時間至少可以縮短3個月,而生產周期則可以縮短至少20%。

除此之外,「中國芯」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性價比。只要中企拿捏住的技術,價格基本都能被「打」下來,這或許也是蘋果有意尋求和長江存儲合作的一個重要理由。高性價比和技術優勢兼備,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站在長江存儲的立場,如果能夠和蘋果合作,是一件好事。但就算無法和蘋果達成合作,也不會影響長江存儲的發展方向。尤其在歐菲光事件、華為事件發生后,國內科技企業也要意識到堅持自主研發,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的道理。

正所謂,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拋棄對外企的幻想,放棄「買辦」思想,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樣才能擁有話語權,不怕被「卡脖」。長江存儲的崛起也是「中國芯」的新希望,繼續努力吧!

關于長江存儲的亮眼表現,外媒也進行了比較客觀的評價,這是打壓華為的「副作用」。華為確實受苦了,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為的受苦對國內科技企業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鞭策作用,這才推動了「中國芯」的發展。有一說一,如果華為沒有被制裁,或許我們還不會意識到芯片和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