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發布反傾銷調查公告,劍指台灣地區重要産業,噩夢才剛開始

據環球時報12月1日消息,中國商務部此前一天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從當日開始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聚碳酸酯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本次調查確定的傾銷調查期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產業損害調查期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據介紹,聚碳酸酯可用於電子電器、板材/薄膜、汽車、光學、包裝、醫療器械、安全防護等諸多領域。

近年來,台灣地區以低價大量向大陸出售聚碳酸酯,大陸初級形態的聚碳酸酯的年進口量在160萬噸左右,從台灣地區輸入的聚碳酸酯的量就超過了30萬噸/年以上。大量遠低於市場價格的聚碳酸酯輸入大陸,看似有利於降低大陸相關產品的價格,但長期來看損害的是大陸的利益。一旦大陸相關企業在不正當的競爭中被排擠出市場,那麼聚碳酸酯價格必將暴漲,大陸消費者只能長期忍受高價,大陸對台灣輸入聚碳酸酯進行反傾銷調查非常必要。

這也是大陸第一次對台灣輸入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長期以來,大陸將和平統一的希望寄託於台灣民眾身上,以「讓利」的方式讓台企共享大陸改革開放的紅利。因此,來自台灣的產品以國民身份暢通無阻地銷往大陸,而為了保障台灣商品的銷量,大陸不得不犧牲掉大陸相關產業的發展。可是,台灣每年從大陸獲取一兩千億美元的順差,卻掉過頭來鬧分裂、幫助美國對付大陸、禁止大陸商品入台……

慈母多敗兒!我們的市場不但沒有拉近兩岸的關係,相反還養了個仇人。

前段時間,台當局教育部門宣稱為了所謂「資訊安全」考量,要求從明年開始,島內高校申請當局經費購買的資通產品一律排除大陸品牌,已在使用的要儘速「汰換」。而在此之前,台當局已經禁用了大量來自大陸的產品。台當局這種出於政治目的破壞兩岸正常經貿合作的做法,已經引起了大陸民眾的強烈憤慨。

大陸一直把台灣當同胞,而台當局卻視大陸為「仇敵」,活脫脫就是一副白眼狼的樣子。既然台當局完全不念大陸的好,那麼大陸又何必拿熱臉去貼它的冷屁股?近年來,在「和統」希望渺茫、「武統」對台灣民眾傷害巨大的情況下,又出現了「逼統」的提法,其中「窮台」就是「逼統」的一條可行的戰略。

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台灣民眾並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台灣的人均GDP遠超大陸,已經進入了發達地區行列,他們始終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大陸,在綠媒及分裂政客的刻意引導下,台灣經濟發展得越好,離心力就會越強。可是他們沒有看到,台灣經濟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發展,僅大陸就給它貢獻了三分之一。只有讓台灣社會看到與大陸分裂分離的壞處,他們才會認真思考統一的問題。

大陸首次對台灣輸入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宣告着大陸對台無條件「讓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台灣產品在大陸也要進行公平的市場競爭。台灣產品能否經受得住公平市場的考驗,還有待觀察,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台企必將受到巨大的衝擊。而這,是台灣地區鬧分裂所必須要承受的代價,這個代價未來還將擴大到更多的領域。

台灣的噩夢,恐怕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