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下定戰略決心 要打多久就打多久,這給了中國很好的機會

近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表示,無論需要多長時間,俄羅斯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終將達成。

考慮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宣布俄羅斯進入部分動員狀態,開始徵召預備役人員並宣布擴軍13.7萬。俄羅斯很可能計劃在俄烏衝突進入僵持狀態、雙方都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順勢將衝突長期化,讓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整個歐洲陷入長期失血的狀態,然後利用俄羅斯資源豐富、「造血」能力快、「血量」多的優勢,拖垮烏克蘭和北約,贏得最終的勝利。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將利用俄烏衝突長期化取得最終勝利的方法並非不可能實現。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烏克蘭已經通過一系列反攻奪回了哈爾科夫地區大片領土,但戰果也僅僅是奪回領土以及繳獲一些俄軍廢棄裝備,並沒有對俄軍有生力量造成大量殺傷。

俄軍遺棄的BTR裝甲車

而南線赫爾松方向的反攻表現則很糟糕,不僅沒有取得進展,反而還遭到了防守俄軍的迎頭痛擊,損失了數千人。這意味着戰場主動權仍然在俄軍手上,烏軍通過反攻取得的優勢只停留在戰術層面上,而這種戰術優勢很難長久維持。

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在高強度援助烏克蘭7個月後也多多少少出現了疲態。美國的戰備彈藥庫存消耗過半,部分彈藥庫存甚至已經告罄。而歐洲的情況更不樂觀,許多國家只剩下部隊正在使用的現役主戰裝備沒送出去了。

如果北約各國繼續以當前的援助力度支持烏克蘭,那麼再過1年時間,北約就可能因為「賣身」援助烏克蘭,而先烏克蘭一步被「去軍事化」。

此外,烏克蘭國內的人力資源也已經接近枯竭。大量青壯年男性因烏克蘭發布的動員令而被分配到前線,導致國內勞動力缺乏,已經無法進行正常的經濟活動。在國內經濟環境逐漸惡化的當下,烏克蘭還能撐多久是個未知數。

烏克蘭的動員兵,缺乏訓練與裝備

相比之下,俄羅斯還有充足的餘力。因為俄羅斯已經開始進行了國防工業動員,正在進一步提升武器裝備的補充速度,配合蘇聯時期龐大的庫存裝備。前線俄軍再打2-3年都不成問題。

同時,俄羅斯進行的是部分動員而非總動員,主要徵召對象是預備役人員。這也從側面說明,目前俄羅斯的人力資源依舊充沛,不需要像烏克蘭一樣以損害國民經濟為代價強行擴軍。

俄羅斯預備役士兵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俄羅斯還是天然氣與糧食出口國。只要俄羅斯的本土重要的能源與糧食產地不遭到攻擊,那麼俄羅斯不僅有充足的能源與糧食維持國家正常運作,還能在國際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

相比之下,沒有能源以及糧食自給能力的歐洲各國想要維持國家正常運作,就只能改道從美國進口糧食與能源。不僅要花更多的錢,買到的糧食與能源還可能更少。畢竟跨大西洋航線的運輸效率顯然不如天然氣管道和高速公路來得快。

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有意圖將俄烏衝突長期化的原因。因為俄羅斯有穩定國家正常運行的資本,讓俄羅斯進入到戰爭是戰爭、生活是生活的狀態中。雖然這樣做,依舊會讓俄羅斯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核心問題還是在於,只要最終能打贏,那麼這些代價顯然都是值得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方的態度,一直是呼籲俄烏雙方用和平手段解決危機。但俄烏衝突爆發至今,依舊在客觀層面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特別是中俄兩國的各領域合作,就因為俄羅斯被西方制裁而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而俄烏衝突的長期化,最終只會讓這個趨勢再次加速,並引導中方成為中俄未來合作當中相對占優勢的一方,所以這其實也是一種戰略機遇。

中俄經貿合作的標誌之一——中俄快線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俄羅斯能做到衝突長期化的前提是自身的造血速度高於失血速度,也就是俄羅斯必須要不斷地提振國內經濟,不能讓國家經濟出現問題。只靠賣資源的話顯然做不到這一點,蘇聯就是前車之鑑。莫斯科想要維持經濟活力,就必須想辦法在其他方向上發力。

然而在失去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市場的情況下,俄羅斯想要改善國內經濟局勢就只能向東看,也就是進一步加大與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的經貿聯繫。而這一點在與西方和解無望後,幾乎成了普京政府唯一的必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