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啟示錄:未來陸戰只需火砲一頓亂炸 不用坦克衝鋒了?

俄烏衝突至今已經過去了4個月,在戰爭的最初階段,俄軍使用了蘇軍當年裝甲集群快速穿插的戰術,對烏克蘭進行大縱深穿插作戰,兵鋒幾天內就逼近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及重鎮哈爾科夫、蘇梅、赫爾松、扎波羅熱等。不過在這一時期俄軍雖然推進迅速,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後續兵力填補,導致各穿插部隊的後勤保障線頻頻遭到烏軍襲擊,並且烏軍利用北約國家提供的「標槍」和N-LAW等單兵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擊毀了大批俄軍坦克和裝甲車輛,以至於俄軍的「第一階段作戰」基本失敗。

(在俄烏戰爭的第一階段,俄軍坦克大量損毀,這讓很多人對坦克的作用產生了疑問)

目前烏克蘭戰爭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俄軍的作戰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再追求機械化部隊快速穿插突破, 而是改為使用占絕對優勢的炮兵火力,以重炮24小時不停炮擊烏軍陣地,並輔之以航空兵的精確打擊,以絕對的火力優勢,摧垮烏軍防線,以一線平推的方式緩慢推進。俄軍第二階段的打法看起來極為笨拙,完全沒有體現出蘇軍當年那種高度裝甲機械化部隊快速突進,分割包圍,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樣式。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未來陸戰只需要火炮,不再需要坦克了呢?要判斷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判斷:第一,坦克能不能被其他裝備替代;第二,未來戰爭怎麼打?

(重裝甲部隊至今依然是世界主要大國的陸軍核心)

坦克,無疑是現代陸軍最重要的尖刀力量,是目前陸軍綜合性能最優的裝備。雖然現在各類反坦克武器已經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至少在目前還沒有任何其他陸軍裝備能夠替代坦克的地位。雖然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機動遠比坦克更強悍,但脆弱的防護決定了它不能替代坦克,我們看到在如今的烏克蘭戰場上,俄軍被擊落的卡-52型武裝直升機就超過了10架。再早一點,2003年美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中,也有一個美軍陸航團,足足32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遭到伊拉克地面輕火力伏擊,當場被擊落1架,其餘31架全部被擊傷,在返航後不得不全部進行大修,讓美軍第四機步師失去空中掩護足足24小時。

(武裝直升機雖然對坦克有先天的打擊優勢,但武裝直升機自身易損性太強,動不動就被擊落,難以像坦克那樣掩護大部隊作戰)

所以,即便是有無人機、武裝直升機這類機動靈活,且火力更強的裝備出現,但坦克依然具備不可替代性。特別是在進攻作戰中,坦克依然是能夠帶領地面部隊,撕開敵方防線的尖刀,這在短時間內,是任何其他陸軍裝備

其次,在真實的戰場環境中,坦克的戰損比實際上並不像某些媒體描述的那麼不堪,相反坦克的生存能力是相當驚人的!例如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總共投入約1700輛坦克,在開戰後的短短18個小時,就損失了約1190輛(70%左右),但是以色列的後勤部門表現極為出色,在整個戰爭期間,前後總共修復了超過2000輛次(注意,是「輛次」,不是「輛」,因為同一輛車往往被修復不止1次)坦克,而且在戰爭期間,以色列後勤部門還修復了300多輛被擊毀的阿拉伯軍隊坦克,並把其編入以色列軍隊作戰,等到戰爭結束後,以色列的裝甲部隊反而多出了近400輛坦克!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坦克部隊作戰一天下來損毀百分之七八十,然後經過整體搶修,第二天整個部隊「滿血復活」其實很常見!而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損失的坦克,絕大部分也是因為戰傷後無法得到快速有效的修理,不得不被遺棄。所以這不是坦克的問題,而是俄軍戰術有問題。

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在戰爭初期被美國吹得神乎其神的單兵反坦克導彈,實際的戰場效能只能說「差強人意」,因為根據美軍統計,美軍先後向烏克蘭提供了大約700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再加上英國提供的N-LAW以及其他北約國家提供的其他型號,北約總計為烏克蘭提供了接近1萬枚單兵反坦克導彈,但是這些導彈實際只摧毀了不到400輛俄軍坦克,一萬比四百,這個落差實在有點大!其實這也說明單兵反坦克導彈並沒有能力全面遏制坦克的活動,最終還是需要依靠火炮、坦克、武裝直升機或者攻擊機等重武器來執行反裝甲作戰任務。

具體而言,目前俄軍在烏克蘭的作戰模式其實是一種特殊的作戰方式,就是「結硬寨、打呆仗」,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兩個方面:第一,俄軍自身的技術相對比較落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察打一體無人機、重型多用途步兵戰車以及相應的作戰指揮信息網絡,特別是缺乏有效的戰場偵查能力。因此如果使用大規模快速穿插戰術,那麼每一支穿插部隊都很容易遭到烏軍的伏擊,進而導致嚴重的損失。所以俄軍乾脆把部隊集結在一起,以線列方式展開,這樣沒有凸出的部隊,烏軍也就難以對俄軍實施伏擊。

(雖然俄羅斯依然是世界主要軍事大國之一,但是持續4個月的戰爭也讓俄軍感到了嚴重的兵力空虛)

第二,俄軍自身還有一個問題,兵力嚴重不足。一般情況下裝甲部隊在實施快速穿插的同時,後續的步兵部隊必須緊跟裝甲部隊,同時包括後勤保障分隊也要緊跟裝甲部隊,這樣才能保證後方補給線的安全,同時足夠數量的步兵才能夠快速清繳占領區內的烏軍小股部隊,從而穩固戰線。但是俄軍進攻烏克蘭的總兵力僅有約20萬人,遠低於烏克蘭的防守部隊數量,因此很難快速吃掉烏軍的重兵集團。因此在初期遭到嚴重損失後,俄軍隨即調整部署,充分發揮自身火力優勢,和烏軍開始打陣地戰。

(如今重炮成為俄軍贏得戰爭最重要的武器)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說過,「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同樣在戰術運用方面,並沒有什麼先進落後的區別,能打勝仗的就是好戰術。俄軍的戰術是針對自身的強項和弱點而專門設計的。相對而言,烏軍雖然單兵素質不差,但是差在重武器數量遠不如俄軍多,而且烏軍的後勤補給線幾乎被俄軍航空兵切斷,處於彈盡糧絕的狀態,而且由於俄軍採用線性戰術,沒有突出部,烏軍抓不到俄軍的漏洞,無法實施有效反擊,只能躲在工事中挨炸。

(這年頭,不帶架無人機,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總而言之,這是俄軍和烏軍之間的作戰,如果把俄軍換成解放軍,那麼戰鬥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因為解放軍目前陸軍的戰術數據鏈和信息化建設已經不亞於美軍,而且解放軍還有俄軍所不具備的專用重型輪式裝甲車(俗稱「大八輪」),可以完成偵查、襲擾、炮擊等多種作戰任務,同時天上大批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以及攜帶精確制導彈藥的戰鬥機,在戰爭一開始,就會精確點名敵人戰線上所有的地堡和據點,然後解放軍的大口徑火箭炮和155毫米榴彈炮使用精確制導炮彈,可以準確打擊空襲中遺漏的目標,隨後坦克、重步兵戰車會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出動,直接攻占對方的陣地。如果敵方部隊試圖逃跑,那麼解放軍的裝甲部隊同樣會實施穿插包圍戰術,只不過我們有足夠的航空兵支援,部隊自身也攜帶有大量的無人機,可以隨時警戒穿插部隊周邊的情況,想要伏擊這樣具備獨立偵查能力的裝甲分隊對於普通步兵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並不是未來陸戰不需要坦克,而是坦克需要和整個作戰體系一樣進行技術升級,讓坦克融入到現代作戰體系中去,而不是把坦克孤立的看做是一件武器。只有這樣藉助體系的力量,才能充分發揮坦克的戰鬥力,同時又避免坦克自身的缺陷和短板。所以未來作戰需不需要坦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作戰需要坦克,而有些可能並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