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公开谈归还中国领土的办法,震惊世界!


据《参考消息》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对媒体表示:“中国领导人不可能忘记远东地区。邓小平对时任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明确表示: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地领土属于中国,远东地区领土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人迟早要回属于我们的领土。

子孙后代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普京进一步补充道:“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符拉迪沃斯托克仍叫做海参崴。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仍被称为俄占领区。尽管10年签署的《俄中睦邻友好条约》中国没提及这一主权诉求,但并不代表中国忘记了远东。这个条约仅符合当今现实需要。”

这倒是蛮有意思的。历史上曾经是侵略国的领导人会主动提及这件事,个中缘由值得深思。普京提到《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符合当今现实需要,无疑是给俄罗斯人民敲响警钟,地缘政治需要中俄友好,但并不代表两国没有利益摩擦。

事实证明,条约的签订与履行,虽然使两国绵延4200多公里的边境出现罕有的宁静局面。但条约第9条说,一旦出现一方认为涉及其安全利益的局势,签约国将进行磋商以消除所出现的威胁。

谈到磋商,磋商仅仅是外交辞令,实质上的意义并不大。这样条约不能解决今天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麻烦。中俄互怀戒心,仍是不争的事实:

譬如上合组织,俄千方百计拉印度入伙,中国只给其观察员身份;而中国希望巴基斯坦正式加盟,也遭到俄方抵制;再譬如,俄罗斯在南海纷争中与越南持续军售,且在越占领区开采很多公司,用心可见一斑;

再再譬如,2008年俄格冲突,美国把军舰派到黑海,可中国一直保持沉默,听之任之。想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日本的冲突激化,北京也未必指望对方伸出援手;

再再譬如,乌克兰、白俄罗斯不顾俄方反对,与中国军事合作亲密且充满阳光。历史也证明,俄罗斯是个根本靠不住的邻居。出卖盟友,损人利己之事,俄罗斯没少干过。如今自苏联解体后,两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剧烈变化。

尤其是远东开发必须依赖阿穆尔河(黑龙江)彼岸的食品和消费品供应。离开中国人力、财力投资,远东地区不可能取得发展,这是事实。远东和西伯利亚只有与中国东北的合作计划方能打破这一窘境。这是铁的事实。

于是,更残酷的事实,历史情结刺痛了中国人的伤痛。你需要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我必然也需要保障国家今后的经济活动与民族张力。你需要经济利益,我自然也忘不了法理与主权的诉求。

中俄关系怎么样?普京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

(一)

很快,普京又要来中国了。

中国,也成为他再次出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大国。

外交无小事。普京把第一次再次奉献给中国,也可见中俄关系在他心中的分量。

但中俄关系到底怎么样?普京最近的一个词,更是意味深长。

按照新华社的报道,在日前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在回答国社总编辑何平提问时,普京说了这样一句话:

俄中关系发展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双方制定了切实深化合作计划。

看似很平常,但注意这两个关键词:历史最高水平,特殊意义。

过去100多年,中俄(苏)关系风风雨雨,曾一度是同志加兄弟,但更多时候,俄罗斯还是中国麻烦的邻居,很多中国人可能还念念不忘那么多失去的国土。

但自从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却越看越对眼。尤其是普京执政的这几年,中俄更仿佛进入了蜜月期,各种亲密合作,领导人隔三差五见,这在历史上真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还是那个:特殊意义。

中俄关系确实相当特殊。

普京现在的第一次,就来到了中国。

当年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访,去的也是俄罗斯。

可以说,在最近这几年,所有大国领导人中,感觉最投缘、见面最热烈、关系最默契的,也就是中俄领导人。

只要中国举办的重大活动,还不是APEC、G20这些国际会议,而是中国的原创活动,比如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一带一路”峰会,普京也必定亲自来捧场出席。

不一般,确实非常不一般。

(二)

印象中,普京也不是第一次说中俄关系很特殊。两年前,他更是一度脱口而出个他心中的秘密:俄中是亲密盟友关系。

当时,普京也正要到中国访问,行前接受了国社社长蔡名照的专访。

或许是谈得相当放松,按照新华社的报道,普京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

我们彼此视对方为亲密盟友,因此理所当然始终倾听伙伴的声音,我指的是照顾彼此利益。

请注意关键词:亲密盟友。

盟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更何况还是“亲密盟友”。

尽管在中俄任何官方文件上,都没有结盟的条款;尽管中方也多次公开表示,中国不结盟外交政策不会改变。但普京还是这样说了:我们彼此视对方为亲密盟友。

他肯定不是随口一说。

看当时的报道,普京还特意跟老蔡打趣说:我们的关系太好了,以至于我们的专家都不知道怎么评判。

至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也特意解释说:“全面”,意味着我们几乎要在所有至关重要的领域开展工作;“战略”,则表明我们正赋予它对两国而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次,对于何平的提问,普京直接认为这种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特殊,总感觉有点暧昧的意思哈。

(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普京还会见了老王同志。老王当上副主席后,第一次出访也选择了俄罗斯。

又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第一次。

有媒体的报道说,老王用了六个字评价中俄关系:背靠背、肩并肩。

什么是背靠背?

按照网络上的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防备的身后完全交付对方,当自己挥刀斩起一片血雨的时候,不会担心有敌人从后面袭来,因为身后有最信任的人在帮自己抵挡。通常有这种动作的两个人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在伊朗、在叙利亚、在半岛等很多问题上,中俄都持几乎完全一致的立场,有的时候,甚至双双在安理会投反对票。

当然,这里面也有特朗普的功劳。美国同时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强势挤压,客观上更为中俄合作提供了动力,中俄也必须抱团取暖。

两国关系,甚至在由量变向质变转化。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在普京来华前夕,中俄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与“一带一路”有关。以前,坦率地说,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多少有些顾虑,毕竟沿线很多地方,曾经是俄势力范围。但最新的进展,却是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

双方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欧亚联盟,我做我的“一带一路”,但两者都对接,谁也不排挤谁。这也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次去中国访问,按照事先的安排,普京还要乘坐中国高铁,这也将是普京第一次感受中国高铁速度。高铁合作,中国有技术,俄罗斯有需求,前景相当广阔。

当然,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是永远的国家利益。中俄合作,国家利益还是第一位的,也不意味着就没有分歧。

但对俄罗斯来说,在与西方交恶之时,最需要的就是中国的助力;而且,这两年,俄罗斯经济很困难,急缺外部资金援助,俄经济总量与广东旗鼓相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完全可以填补西方的空白。

事实上,没有中方这个强大后盾,俄与西方斗争就缺乏底气。

当然,对中国来说,有普京在前面顶着,西方一时也腾不出更多精力来对付中国。让中国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就是中国最大的胜利。在这方面,普京其实立了大功。

帮助俄罗斯稳定经济,既有助于地缘政治博弈,有助于稳定油气能源供应,而且别忘了,俄罗斯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不是盟友,但有时胜似盟友。至于一些中国网友念念不忘的丢失国土,那是历史的遗憾了,只能朝前看了。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有新机会。

未来几年,东北亚局势将发生剧变,有可能一边是俄罗斯远东大开发,一边是半岛北方改革开放,那中国东北就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前沿。既然与两国关系都很特殊,既然两国都有求于中国,那中国更应审时度势,获得图们江永久的出海权利。

这是共赢,东北腹地有了新出海口,俄朝也有诸多好处,既然关系都这么铁,这应该可以做到吧。

不是吗?普京,中国欢迎你。

普京7天迎来4国元首,最重要的留给中国!

刚刚再一次出任俄罗斯总的普京,第一次出访将来到中国。

按照克里姆林宫透露的信息,6月9日到10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在中国青岛举办。普京这次来华,一为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二为参加青岛上合组织峰会。


普京新任期的首访,意味深长。在笔者看来,有两件事尤其需要关注,一是在普京访华前夕,多国政要与普京确认“眼神”,接连访俄,频率空前;此外,普京这次访华带着一个重要“任务”,他将第一次乘坐中国高铁,感受中国的高铁速度。

重塑威信在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的半个月内,值得玩味的外交现象发生了,那就是各国政要频频访俄。

5月14日,伊朗外长扎里夫访俄,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面,并就伊核问题与俄罗斯展开磋商。

5月17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到访俄罗斯索契,并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会谈。俄叙双方应当着手解决叙利亚经济重建问题并对当地居民展开人道主义援助。

5月18日,普京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索契举行会晤。两国领导人都表示支持维护伊核协议,并就推进“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表达了一致立场。

5月21日,莫迪抵达俄罗斯。有消息称,莫迪此行旨在挽救因美国制裁悬而未决的重要军备协议。

同时,马克龙曾于4月证实,5月将访问俄罗斯。德国《图片报》援引法国外交部长的消息称,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五月底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国际经济论坛。

为什么说这是值得玩味的外交现象?要知道,此前,当俄罗斯深陷“间谍门”“化武疑云”时,西方各国均驱逐俄外交官,摆出一副与俄罗斯一刀两断的架势。但当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之后,多国政要密集访俄。这透露出以下几个强烈信号:

首先,为挽救伊核协议,欧洲三大国德、法、英正与俄、中组成五国联合阵线,并说服特朗普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其次,托特朗普“退群”的福,俄欧关系缓和。有个有趣的细节,在2017年5月和2017年7月,默克尔和普京的会面时,双方均面有难色,默克尔甚至被抓拍到不耐烦和翻白眼的举动。而此次双方见面气氛良好。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分析称,双方除了在乌克兰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外,但伊核问题、叙利亚局势和能源合作等都将找到共同语言。彭博新闻社则表示,俄德建立友善关系已成为德国政府当前政策的核心目标。

第三,俄罗斯重塑威信。面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这一举动,欧洲需确认俄罗斯的态度,因为俄罗斯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仍有发言权,再加上俄罗斯与伊朗合作未曾中断,在欧洲颇为关注的伊核问题上,俄罗斯一直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特殊任务普京访华期间将体验“崭新”的中国高铁,这件“特殊任务”尤其受到舆论关注。

这件事情千真万确。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此前就总统是否将乘坐高铁旅行的问题给出了肯定回答。

此前,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在内的很多国家元首都表达了对中国高铁感兴趣,但普京此次体验中国高铁意义非凡。

一方面,普京认可甚至羡慕中国速度。中铁二院此前中标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可以适应零下40℃到50℃的环境温度,设计时速将高达400km/h,是名副其实的地面铁路“第一速度”。

而莫斯科—喀山高铁列车也将在2018年完成研制并开展在线运营测试。据俄罗斯《独立报》此前报道,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比中国更广阔,但高铁建设的成就与中国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俄罗斯正全方面靠近中国。近年来,除传统的能源和军工领域,中俄双方在高铁领域的合作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莫迪访问俄罗斯期间,“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发文称,在印度看来,俄罗斯正在明显向中国靠近。俄中关系贴合度更高,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地缘政治上都是如此。

日益密切中俄在高铁领域的合作只是两国全方位合作的一个生动事例。在特朗普的战略挤压下,普京与西方多国政要确认“眼神”之后到访中国,意义深远。

俄罗斯《消息报》称,近年来,中俄两国领导人每年都会会晤多次,今年也不例外。普京在参加完上合峰会后,还会陆续出席金砖四国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 峰会。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则表示,中俄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今年两国将会有更加积极的接触。

半岛局势缓和、中美贸易战结束、欧洲抱团示好俄罗斯,局势突变,现在对中俄来说,正是黄金合作时期,因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定位牢不可破。

早在今年4月在俄罗斯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时,普京就放出期待6月再次访华的消息。

王毅当时表示,中俄互为彼此唯一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两国拥有最高水平的政治互信,关系连续迈上新台阶,这不仅得益于两国元首着眼世界大势作出的英明政治决策,更是基于两国自身发展的长远内在需要。

而普京则回应称,俄中关系非常好,两国是邻国,也是天然伙伴,双方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彼此深思熟虑的选择。

很快,普京就要来了,坐上中国的高铁,相信经过深思熟虑后,接下来他必然促成中俄联手干一番大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